加拿大时讯
广  告

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逝世:103岁传奇人生落幕

Daisy最后更新:2025-10-18 10:22:04

1922 年秋,安徽合肥的一户书香之家迎来一个男孩,他叫杨振宁。2025 年10 月18 日,北京一个静夜里,这位世界著名物理学家、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在享年103岁之时静然离世。
但这并非只是一个科学巨匠的谢幕:这是一个人、一代科学人的传奇旅程;一个“点”到“圆”的旅程,一个中国少年走向世界、再回归故土的生命轨迹。

“我的人生就像一个圆圈,我从一个点出发,走了很长的路,最终回到了我的起点。” ——杨振宁,1999 年在清华大学任教时如是说。

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逝世:103岁传奇人生落幕1

一、童年起点:清华园里的少年与书香门第

1922 年10月,他出生于合肥。父亲是清华大学的数学系教授,这让他从小浸润在学术环境与严谨治学的氛围中。少年时期的他,在北平清华园、昆明联大读书,那些钟声、老槐树下的静思,成为了他心中“科学将不仅仅是黑板与公式,而是生活的一部分”的萌芽。

在那个战火与变革交织的年代,他用好奇、用渴望开始他的探索。

二、远赴他乡:芝加哥、普林斯顿与科学革命

二战结束后,他远赴美国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,师从著名物理学家爱德华·泰勒(Edward Teller)等。1957年,他与 李政道 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——他们挑战了“宇称守恒”的传统观念,颠覆了人类对基本粒子作用规律的认识。
此后,他与美国物理学家 Robert Mills 合作提出“杨–米尔斯理论”,成为现代物理学“标准模型”的基石之一。

科研的星空下,这位东方少年,已经用数学书写对称与破缺、纠缠与秩序。

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逝世:103岁传奇人生落幕2

三、桥梁角色:科学探路人变成中美交流使者

1970年代,中美关系渐渐解冻。杨振宁成为第一批访华的中国科学家之一,他的归来不仅是身份的跨越,更是一座文化与科研的桥梁。1999年,他回到清华大学任教——那片孕育了他童年的园地,如今成了他晚年挥洒智慧的故土。
清华大学为纪念他的逝世,将官网字体改为灰色——这不仅是对一位科学家的致敬,更是对一个时代、一个学术理想的回顾。

四、晚年情感篇章:第二任妻子与“年轻的能量”

2004年12月24日,82岁的杨振宁与年仅28岁的 翁帆 注册结婚,引发社会广泛关注。
翁帆出生于1976年,是广州外国语大学硕士,她在1995年的物理学术会议上曾担任翻译,首次与杨振宁相识。
面对跨越五十余岁的年龄差,杨振宁坦言:“她真的让我感觉年轻。”
这段婚姻既被视为“科学巨匠晚年的选择”,也引来了公众对年龄差、师生关系、家庭角色的探讨。在某种意义上,这也成为他人生“从科学到生命”的另一程。

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逝世:103岁传奇人生落幕3

五、人生圆满:科学、教化与回归故乡

他曾这样说:“我从一个点出发,走了很长的路,最终回到了我的起点。”

那个“点”,也许是清华园下的那棵槐树;也许是合肥书房里那册经典;而“路”,纵跨半个世纪、两个国家、无数学问与讲台。“回到起点”,是他晚年站回讲台时的宁静,更是他103岁离世时的安详。

六、时代的印记:杨振宁留给我们的三重启示

  • 科学之力:没有谁的成就纯粹从天而降,他用质疑与探索重塑人类对物质世界的理解。

  • 文化融通:他既是中国学子,也曾成为美国公民,2015年放弃美国籍、重返中华学术怀抱。

  • 教育责任:晚年他不只是实验者,更是启发者。他将科研的光,投向无数学子的眼中。

他走了,但圆圈仍在

2025年10月18日,世界失去一位巨匠。但科学不仅属于个人,知识也不仅属于胜利。他的生命轨迹仍在延展——在实验室、课堂、学子的笔记中。那“圆圈”,是他留给时代的思索,也是年轻人脚下的起点。

“比锦上添花更重要的是,在荒凉处种下一棵树。” ——或许,这是他未曾说出的,但早已践行的信念。



延申阅读:

加拿大首富大卫·汤姆森:掌控汤森路透的低调富豪,媒体帝国与艺术收藏背后的故事。


从柜台职员到掌舵者:Ray Chun 接任道明TD 银行 CEO,年薪过千万加币。


声明: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www.ehouse411.com网站不负任何法律责任
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ehouse411.com立场。

写留言
广  告
ad1
生活服务
最  新  资  讯
    点击加载更多...
    首页
    发布
    私信
    0
    关注
    我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