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他们犯了错,却要我来承担后果?”
安大略省斯卡伯勒的乔西·罗马诺(Josie Romano)最近经历了一件让她至今仍觉得“不可思议”的事。起因不过是一次普通的外币兑换,结局却差点让她“凭空丢掉1400多加元”。
一笔再普通不过的兑换交易
罗马诺女士是一位常年往返墨西哥的旅行者,这些年里,她积攒了一些没花完的墨西哥比索。今年三月,她打算清理这些“旅行遗产”,于是前往丰业银行将 21,000墨西哥比索兑换成加拿大元。
一切看似顺利,银行柜员收下比索,给她 1,413加元的现金。她带着钱回了家,事情也就被她抛在了脑后。
然而几周后,事情突然“翻车”了。
电话响起:“这些比索不值钱了?”
丰业银行联系她称——她兑换的这些比索其实已经作废,不再具有货币价值。
理由是:这些钞票太旧,早在1993年墨西哥就已经对比索重新估值,这些老版本的比索早已退出流通。
罗马诺听懵了:“我哪知道这些比索不能用了?我又不是专家,你们是银行啊!”她说自己并没有意识到这些是“老币”,银行在当场兑换时也没做出任何提醒。
更让她难以接受的是:银行随后未经她同意,直接从她账户里扣除了1,413加元。
“我没犯错,为何要我买单?”
“他们什么也没通知我,就把钱从我的账户全扣走了。”罗马诺感到震惊与愤怒,“如果你们不收这些比索,我当初根本不会换钱,也不会花掉这笔钱。”
她强调,这一切的错误是银行操作不当造成的,而不是她的疏忽。
丰业银行的回应则是:根据流程,如果兑换的外币后来被发现无效,会按当日汇率从客户账户中扣除等额加元。
但这个流程,罗马诺表示她根本没有被告知。
媒体介入,银行终于“转变态度”
在加拿大媒体CTV新闻介入调查之后,事情终于出现转机。
丰业银行最终决定:全额退还她的1,413加元。
“我真的无法用言语表达我的感激之情,”她在接受采访时说。
谁来为“系统性错误”负责?
这起事件其实引发了一个更广泛的思考——在消费者与银行之间的互动中,当出现问题时,责任到底该由谁来承担?
是消费者必须具备专业的货币识别能力,还是银行应承担起第一责任,确保流程万无一失?
对于普通人来说,银行代表的是“专业”和“信任”,而不是一个需要我们事无巨细防备的“对手”。
对于乔西·罗马诺来说,这1400多加元的来回纠葛,最终虽然有了圆满结局,但过程中所感受到的焦虑、无助与不公,恐怕不是一句“退款”就能完全抚平的。
也希望这起事件能给金融机构提个醒:
流程可以有,但别让它变成推责的“挡箭牌”;规则可以定,但别忘了信任是你们最大的资本。